| 项目咨询 |积分体系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典型案例

卫生信息平台用户的需求

时间:2019-08-07 14:04:19  来源:  作者:
更多

 

2.1.1.      卫生信息平台用户描述

从用户的角度分析,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包括两大类别的用户, 即居民个人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可进一步划分为 4 个大类共 16 个机构。

序号

机构类别

实体机构名称

机构标识符

1

A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

0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A01

2

02 村卫生室

A02

3

B 专业卫生服务机构

01 医院

B01

4

0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B02

5

03 妇幼保健机构

B03

6

04 急救中心

B04

7

05 血站

B05

8

06 健康教育机构

B06

9

 

 

C 卫生行政管理机构

01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C01

10

02 卫生监督机构

C02

11

03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

C03

12

 

 

 

D 其它相关机构

01 医疗保险机构

D01

13

02 计划生育机构

D02

14

03 民政部门

D03

156

04 公安部门

D04

不同用户对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需求有不同的关注点,具体如下:

居民个人:主要关注的是如何能获得可及的、优质的卫生服务;获取连续的健康信息、全程的健康管理等方面。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更好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与管理等基本服务。

专业卫生服务机构:主要关注的是如何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如何加强疾病管理、卫生管理、应急管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如何有利于针对性的服 务的开展、健康管理的系统化等方面。

卫生行政管理机构: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区域资源共享水平、强化绩效考 核、提高监督管理能力、化解疾病风险等方面。

其它相关机构:主要指公安、民政、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等相关机构。

2.1.           业务需求分析

居民健康档案被定义为贯穿一生的临床数据纵向记录。虽然医疗保健行业一般认为,临床数据的价值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减少,但居民健康档案的一个重要价值因素,在于提供权威数据(被识别的或未被识别的)的二次使用,如监控、研究、本地或区域的疾病预防策划,生物医学设备召回和维护,或者公众健康委托计划的执行等。

2.2.1.  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在医疗保健业务工作中,我们不仅需要获取跨越不同系统的健康信息,还需要获取跨越不同区域卫生管理机构与边界的健康信息。在更大的医疗服务机构范围内实现或追踪诊疗预约与转诊。

电子健康档案包括居民从生到死,各个生命时期所有的关于医疗健康保健的信息和资料,包括居民的基本信息,出生证明,个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每次就诊的病历,报告,处方,体检结果等等。电子健康档案的共享就是各医疗卫生机构(医院,社区中心等)将各自对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业务数据采用统一的标准汇总到数据中心形成每个居民完整的健康档案信息,同时各医疗卫生机构又能够方便地共享查询这些资料为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3.5.1.1.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需要

健康档案应具有高亮显示潜在病患居民,将及时提醒随访医生及时关注其的健康状况,极大的提高了居民健康状况的依赖心理,能较大程度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3.5.1.2.        节省患者支出,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的需要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通过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为每个人建立一个健康档案,实际上就能够实现个体化程度上的健康管理,居民个人的健康的资料,像儿童出生的情况、疫苗接种、中老年人慢性病的情况、大医院的就诊记录,以及诊断治疗的重要的记录,如CT、核磁、X线的检查、影像学的资料都可以建立在这个档案当中。这样无论是在基层就医或者到大医院就医,医生马上就可以知道患者病史,避免了很多重复的医学检查,既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患者支出。

3.5.1.3.        争抢生命绿色通道“黄金时间”的需要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的3大组成部分之一,是抢救病人的前沿,院前急救工作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死存亡,具有很强的医疗性和社会性。急症患者很多因为错过了急诊抢救的黄金6小时,而面临愈后效果差,甚至失去生命的结果。

通过居民健康档案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决患者的病史、药物过敏史等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医疗诊治准备,避免无法询问病情因病史不明确导致救治不力的情况,真正的把握急诊抢救的黄金6小时。

3.5.1.4.        有效、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的需要

在不同机构之间开展的有效、持续的患者服务与医疗管理,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两项基础工作,通过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促进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真正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促进大中型医院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形成业务联动、优势互补、疾病诊治连续化管理的机制,最终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实现双向转诊的重要一点就是信息共享与沟通,这有赖于信息化建设。没有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等基础信息,信息化支撑转诊可谓无源之水,只有有了基础信息,才能够说得上转诊时各类医疗机构之间共享信息,才能谈以此实现提高质量降低费用的目的,实现区域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2.2.2.  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

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城镇医药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环节,并成为我国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整个卫生体系的“网底”,开展“六位一体”的业务,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分析个体健康状况和健康风险因素,针对个体差异采取干预措施,制定保健计划,降低患病风险,改进健康行为,提供细致周到的健康服务,是社区卫生的主要服务内容。

2.2.2.1.        开展“六位一体”业务的需要

社区卫生机构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需求为导向,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融预防、保健、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服务为一体即"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

每个居民都需要建立自己的健康档案册,每个家庭有保健册,0-7岁儿童和60岁以上老人及8种重点管理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把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作为重点服务的人群,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妇幼保健作为重要服务内容通过健康档案实现6位一体的动态监测和管理。

2.2.2.2.        开展健康干预跟踪服务的需要

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区域内健康档案信息共享、联动医疗机构间的双向转诊、委托/受托检验和医学影像检查、图像和报告传递,实现个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跟踪。

健康干预服务质量是衡量一个区域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探索区域内居民在不同医疗机构间从孕产期保健到婴儿出生、儿童保健、终老的健康跟踪服务,利用手机短信预约服务等提供便捷和人性化的服务,可以有效提升健康干预服务质量。

建立具有统一功能体系、统一指标体系和统一操作模式的社区卫生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社区卫生管理和业务指导机构的管理效率和质量,向社区居民提供更满意的卫生健康服务。

2.2.2.3.        全科医生扩大和加深临床经验的需要

居民健康档案是记录居民健康状况的系统化文件或资料库,包括个人病患记录、健康检查记录、各年龄阶段的保健记录及个人和家庭一般情况记录等。一个好的健康档案是良好病人照顾的基础,也是医生扩大和加深临床经验乃至科研的工具,这已经为广大医务界人士所认同。

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疗的健康档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第一、系统完整的健康档案可为全科医生提供病人全面的基础资料,是全科医生全面了解病人个体及其家庭问题、作出正确临床决策的重要基础。

第二、传统的病历记录均是以各器官系统为单元、以疾病为中心的记录,而全科医疗服务是连续性的,是以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临床思维,以健康问题为中心收集资料并进行诊疗的,因此其健康档案记录的形式和内容与以往病历有所不同。

第三、传统的门诊病历杂乱无章,而全科医疗病历记录是连续而规范的。

第四、完整、系统的健康档案记录是医生本身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料。

第五、全科医疗健康档案记录的内容和形式可克服以往门诊病历过于简单、不规范、医疗及法律效力差等缺点,成为基层全科医疗服务领域内重要的医疗法律文书。

第六、健康档案记录为预防医学的实施提供资料。

第七、健康档案是评价全科医生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的工具之一。

第八、通过建立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档案,能够详细了解和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社区家庭问题和卫生资源。

2.2.3.  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

公共卫生体系由国家公共卫生机构、地方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公共卫生组织组成,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卫生防疫)机构、120急救中心、妇幼保健机构、传染病及精神病防治机构等机构与组织,肩负起医疗救治、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环境卫生、传染病防治、个人卫生教育、早期诊治疾病等公共卫生职责。

处理公共卫生事务在各机构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信息,但往往应用于机构内病历记录的信息采集、保存和传输,无法实现共享与利用。在此背景下,人们表现出强烈的信息共享需求,因为他们都是典型的需要在许多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进行大量信息的管理和交换的复杂案例,这种共享不仅仅是在某个区域卫生管理内的组织机构之间,还经常发生在位于不同的地区和省的健康组织机构之间。

2.2.3.1.        公共卫生业务联动工作的需要

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后,在120急救中心的信息平台上储存有用户的信息资料,系统会在15秒内自动弹开该用户的相关信息(前期建立档案时,记录的既往病史,体检时的有关记录、家庭住址、亲属联系方式等),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会根据GPS定位(若没有GPS定位,可根据前期登记的家庭住址)通知与呼救用户现场最近的急救车辆前往抢救。同时开通医院生命绿色通道,用户发出的呼救信息不仅反应在120系统平台,同时也会反应到绿色通道对口医院的平台上,根据患者既往病史,使医院提前做好抢救准备。促使用户的呼救信息能够反应到呼救中心、绿色通道的对口医院。

2.2.3.2.        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需要

健康档案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终老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其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所接受的各项卫生服务记录的总和,疾病预防保健专业机构以居民健康档案采集的信息为依据,开展质量控制和管理,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辖区内居民的基本健康状况及其变化和趋势,有效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服务,开展重点人群、重点疾病的防治管理工作。

2.2.3.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需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在我国已建立起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三位一体的EMSS急诊服务体系,由四个环节紧密结合处理如下图所示:

001.jpg

              2-2   EMSS急诊服务体系关系模式图

四个环节分别由不同的机构不同工作人员协同完成,“救人”是整个环节最大的目标,环节之间沟通最多的就是病情及病史,因而健康档案实质上成了整个环节的第一道也是唯一的“令牌”。

具体来说:患者的临床表现往往为急诊患者,最突出的表现是急性症状。因病情多变、复杂,往往一时很难明确临床诊断,病情危急,重点是立即抢救生命、稳定病情,“治病”意味先要明确疾病诊断,再行相应治疗措施,因而通过居民健康档案适时的查阅,提高抢救病人的“黄金时间”,为预防暴发大规模的疾病提供理论依据与信息支持。

2.2.3.4.        公共卫生服务需要

在全国建立格式、内容相对统一的信息化居民健康档案,将能够确保居民的健康信息跟人流动,在异地工作居住时,依然能够享受到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国家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包括疾病预防、免疫接种、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职业卫生、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等内容,由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向辖区内所有居民均等提供。国家还将加强对边远、贫困和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的卫生经费投入和服务,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

2.2.4.  综合卫生管理的需求

综合卫生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和处理平台,结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当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可以按照应急预案及其启动程序要求,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能有力、有效、有序地进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秩序。

3.5.1.1.        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需要

目前利用信息化建设进行卫生体制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了满足更深入的卫生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广度和深度,实现数据更广泛的共享与交换,充分利用数据实现医疗卫生管理与服务的需求,同时加强系统的运营维护管理,才能推动进一步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深化改革。

3.5.1.2.        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需求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成后,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获得宏观管理所需的数据支持,以辅助其决策,高效开展电子政务、疫情监测、应急联动等;通过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网络体系将使行政管理部门对卫生业务部门的监督和控制更加的及时和准确,提高对整体卫生资源的调配力度,加强对疾病与疫情的控制,加强卫生监督,提高行业内的应急指挥处理能力。卫生信息的发布与公示将加强了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约束,增强政策的透明度。丰富的医疗卫生信息资源,为政府进行全市的宏观管理,宏观调控和决策支持提供基础数据。

加强宏观管理,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健康服务。保障区内各类人才的健康需求,增强区域竞争能力。可以通过网络全面掌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救助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的详细资讯,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准确依据。

3.5.1.3.        资源整合,减少重复投资需求

近年来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较快,但不可忽视的是,不管是硬件建设,还是应用系统的开发,以及数据的采集与信息利用,大多数都是出于一种低水平重复的无序状态。每个单位都建设小而全的网络信息系统,采用不统一的系统软件,使用不规范的应用系统,配备不少的专业计算技术人员,投入不菲的建设与维护资金,结果是财力、物力与人力投入很大,带来的却不是令人满意的效益。各部门、各系统的数据无法交换共享,遇到如SARS等突发事件时,连最基本的统计数据都无法自动获取,还要通过手工方式收集、上报、统计,难以发挥卫生信息系统的作用。

3.5.1.4.        实现跨业务跨系统的数据共享利用的需求

由于卫生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范和部署,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网络物理上不联通,业务标准、数据标准不一致,数据无法交换共享,形成了各单位、各条线的信息孤岛。首先,各单位对基础与公共信息都要重复采集与存储,由此造成人力、物力与财力的重复投资;其次,由于数据的重复采集与存储,导致数据冗余,影响数据的一致性与唯一性;最后,虽然数据被多处采集与存储,但由于标准不一致,数据还是无法交换、共享。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