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
行业背景情况及设计目标、设计思想、PACS/RIS系统概述,功能特点、存储解决方案、软硬件配置方案、实施方案(包括培训)
在HIS中写公司情况和售后服务。
正文:
一、 行业背景情况
1.1 PACS的发展历史
自从1895年发现X线以来,医学影像学已经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是与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密切相结合的。医学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是计算机在医学中的应用,并致力于改进医学信息的通信。其最终目的是将数据和知识结合起来,为作出医疗决策提供使用这些数据和知识的工具。医学影像学关心的是根据影像作出关于病人的解剖和病变的诊断,而医学信息学则研究如何对影像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使影像更方便医生作诊断。
PACS是医学信息学的一个研究课题,其原意是医学影像存档和通讯系统。由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因特网技术、数字成像技术、激光和光纤技术以及高性能材料技术的发展和融合,1992年一个集文字、图像于一体的病人电子病历系统在美国问世,这就是最早的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通讯系统(PACS)。用数学化处理技术淘汰传统的胶片诊断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影像界的追求目标。
PACS的开发是从80年代开始的,那时是从放射科的需求出发,主要目标是将图像表达为计算机信息流,存储在计算机存储装置上,放射科医生对计算机屏幕上的图像进行诊断。随着医学数字化影像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医学院影像直接取自检查设备、存储、通讯和显示都成为可能。但同时由于各公司生产的影像设备的图像格式的不一致,使PACS进一步的发展遇到了很多困难。1993年美国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制定了 ACR一NEMA DICOM3.0标准(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 version 3.0),这个标准很快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公认,这样便有了统一的图像数据存储和传输格式了。现在,PACS将从医院甚至整个医学界的需求出发,是医院迈向数字化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PACS主要功能是提高影像保存质量,用计算机中存储的、信息丰富的“活”图像替代胶片上的“死”图像,节省胶片(无片化),产生经济效益。具体来说,在病人进行检查登记的时候,由电脑记录下相关信息。经相关的影像检查设备如CT、MR、DSA、DR、CR、US、内窥镜、PET、NM和病理电子显微镜等得到病人的医学影像,通过网络传送到PACS中来,自动与登记的相关信息融合。要求图像必需遵循DICOM标准(可与任何DICOM兼容的医学影像设备连接),但目前国内很多医院既有带DICOM接口的医学影像设备,也有非DICOM接口的数字输出或视频输出的医学影像设备,后二者必需配以数据格式转换或相应的模数转换装置。医生可以在PACS上进行图像处理(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如冠矢状位重建、斜面重建、图像增强、图像滤波等),可以任意调节窗宽窗位;书写诊断报告时,由于有词库可轻松填写诸如检查方法、疾病表现、诊断结果等多个栏目,当然还可自定义新词组,可以插入相应的图像,最后打印签名后发给病人(这是一份图文并茂格式规范的诊断报告)。上述工作过程组成了无胶片化工作流程,使得经济效益,临床工作和科室管理效率都得以提高。通过网关还可与医院原来的HIS/RIS连通,实现影像共享;或通过MODEM拨号上网实现远程会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