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S信息摘录
1、 PACS的概念提出于80年代初,依赖于数字化影象设备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90年代初期已经陆续建立起一些实用的PACS。
2、 DICOM 3标准制定于1993年,目前一些主要的医疗仪器公司生产的大型影象检查设备都配有支持DICOM标准的通讯模块或工作站。
3、 DICOM的核心内容:
a:定义了包括病人信息、检查信息和相关图象参数的图象头数据以及图象本身数据的图象格式。
b:定义了图象通过点对点方式、网络方式、文件方式等进行交换的方法和规范。
4、 图象预取:预取技术的核心就是根据病人入出院以及预约的信息,利用网络通讯的低谷时间将所需要的病人图象事先传输到医生所需要的地方,以减少网络高峰时间的压力,同时也提高医生存取图象时的速度。
5、 几种图象压缩方法:静态图象JPAG标准,动态图象MPAG算法MPAG1、MPAG2、MPAG4等。JPAG图象压缩是一种有损压缩算法,它是将HUFFMAN变换和数字余弦变换DCT相结合,得到几十分之一到上百分之一的压缩比。在DICOM标准中目前只制定了使用无损压缩的标准算法,即仅使用HUFFMAN变换的无损JPAG压缩算法。
6、 PACS使用的主要设备:
A:胶片扫描仪:专门为医学图象扫描设计的扫描仪在光密度、几何精度、躁声指标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目前美国、日本等都有厂家生产质量较好的医用胶片扫描仪。
7、 PACS效益分析:
A:在目前情况下,医院实现无胶片化是不现实的,但实现管理无胶片化是可行的。将传统工作模式下医院留底保存的影象存储在PACS中,减少胶片费用,降低了影象科室的经营成本。
B:管理无胶片化降低了激光相机和洗片机的磨损,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降低了材料消耗,减少了设备维护费用。
C:减少胶片管理人员,减少胶片存储空间。
D:PACS能提高放射科医师和临床医师之间的影象传输效率,能更快作出诊断,缩短病人平均住院天数,加快床位周转率,增加收治住院病人数,间接增加医院经济效益。
E:国外有人作过分析,如果医院中图象检查的仁慈在每年5万以上时,应用PACS将更加经济。国内某大医院的CT室每年需要消耗胶片费用120万元,如果应用PACS后能够减少一般的胶片消耗,也将是很可观的。对于门急诊量大、住院病人多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和用胶片多的专科医院(如胸科医院等)组建PACS是有利的。
8、 各种影象检查的比例:普通放射38.5%,超声15.5%,CT13.3%,病理12.6%,内窥镜6.6%,核医学5.7%,MRI5.5%,血管造影2.2%。
9、 不同影象对显示设备的要求:普通放射需要高清晰度的图象扫描和显示设备,其他检查的图象均可以使用目前通用的微机显示系统。
10、 临床医生使用影象工作站的比例:日本1988年的统计:全日本有422家医院配置影象系统,其中能够在临床配备图象显示设备的只有29家医院,占6.9%。
11、 PACS显示工作站应具备的功能:清晰显示图象及相关信息、图象处理、图象测量、三维重建、图象加注和产生检查报告等。
12、 医学影象信息容量:
名称 一幅图象容量 每次图象数 总容量
DSA 512*512*8 15-40 4-10M
MRI 256*256*12(16) 60 8M
CT 512*512*12(16) 40 20M
CR 2048*2048*12 2 16M
X光片数字化 2048*2048*12 2 16M
某些条件下需要分辨率为4K*4K*12bit的监视器(气胸、肺间质异常或骨骼细微裂纹),有些条件下需要6K*6K*12bit的监视器(乳房微钙化簇或对比度低的乳腺肿瘤)
13、目前最高分辨率的医学图形工作站:2.5K*2.5K,亮度大于100FL(普通显示器为50~60F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