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紧急医疗救援应急指挥平台
工程项目建设规划方案
一、 项目建设背景、目的和必要性
医疗急救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政府主办、各方参与的、非营利性的公益事业,是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医疗急救在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急救需求,应对SARS等疫情和数次严重地震灾害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是灾害事故多发的国家,地震、洪涝、火灾频发,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世界前列。有效的医疗急救可以迅速减轻急、危、重症病人的痛苦,降低死亡率和减轻伤残率,使伤病员早日康复重新投入生活。因此,医疗急救是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我国人口数量剧增、人流密度加大、人群疾病谱变迁、城市居民老龄化等诸多问题日益突现,社会对医疗急救网络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医疗急救指挥信息系统是建立在独立封闭的体系中,从而造成了信息服务落后、办公业务及事务处理迟缓、信息和技术屏障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疗急救事业的发展。因此,建立和完善院前医疗急救系统、指挥调度信息系统,提高院前医疗急救的快速反应能力、指挥调度能力和防范处理能力已势在必行。
本《方案》在目前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呼叫中心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卫生统计学、数据库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综合运用的基础上,规范院前医疗急救系统、指挥调度信息系统、以患者为中心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应具有的基本功能要求,旨在建立一个既能以医疗急救服务体系负担居民日常紧急医疗呼救的急诊,又能为各种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提供全过程、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和多种支持手段的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系统。将能够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急救中心或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院前医疗急救调度和指挥的需要,实现各医疗急救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联动,实现院前医疗急救信息系统与整个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联动,优化整合城市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救资源、智能交通和城市紧急救援等急救病人的“绿色通道”。从而推动急救事业的进步,为居民的健康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一) 项目建设的背景
急诊科是一个业务关系复杂的医学专科,需要具有很强的管理职能。医疗急诊服务的要素之一是“急”,有时甚至分秒之差就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因此,在把患者送到医院救治过程中的院前急救、指挥调度、院内诊疗、质量控制、急救资源管理、急救数据中心建立以及基于数据中心的科研管理都显得意义重大。建立完整的急救服务体系,不仅能够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稳定患者病(伤)情,更能够及时地与医院进行沟通,把患者信息完整、准确、快捷地传输到医院,方便医院在第一时间做好施救准备。
我们在充分研究海南省医疗急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医院以及海南省急诊发展的趋势,设计了本《方案》,旨在通过建设医疗急救医疗应急指挥平台创新海南省急诊业务模式,提升海南省“软实力”,实现跨机构、跨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达到既方便患者、提高服务质量又节约资源、发展智慧医疗的目标。海南省启动急诊信息化工程建设意义重大,条件成熟,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为打造广西示范,提供居民满意具有现实意义。
(二) 项目建设的目的
目前,海南省的医疗急诊体系全局统筹和调度不够完善,信息化应用大都限于局部,院前院内衔接技术手段落后,虽然部分公立医院开始实施急诊信息系统,但是均只关注了急救的部分环节,整个过程的数据无法贯穿急救全环节,没有真正上做到信息管理,医疗急诊信息化需求迫切。在次前提下,市级公立医院作为区域内拥有优质医疗资源和影响力的核心医院,最适合建设完整的医疗急诊信息化平台,为周边的医疗服务机构起到帮带作用,对自身和整个区域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战略意义。
1)、优化业务流程,提升便民服务水平。
通过医疗急救医疗应急指挥平台的建设,实现急诊标准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抢救水平,便于各种率值的科学统计,使医疗质量从终末控制变为环节控制,减少和避免医疗差错。
通过医疗急救医疗应急指挥平台的建设,将医疗卫生和健康信息电子化,并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资源进行科学管理,通过网络、电讯、无线电等各种手段,迅速及时地应用于各个相关领域。通过自助终端、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等将患者相关信息及时与中心交互,方便医务人员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生命体征。同时,通过WBE应用、手机APP应用、互联网微信应用等多元化服务方式,让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在患者入院前完成医治的相关准备,并能在患者康复出院后,实现康复教育和随访服务。
通过“一卡多用、一卡通用”,为居民提供预约诊疗、健康咨询、自助服务等多种高效便捷的服务。同时实现居民与医疗服务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的信息对接,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可及性。
2)、整合资源,夯实海南省全军创伤中心地位。
建立起能整合 “120”接警电话、救护车调度指挥、GIS地理信息应用、GPS卫星定位、视频监控、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调阅、车载心电监护数据传输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平台,衔接院内院外诊疗信息,优化医疗急诊服务流程,夯实海南省卫生应急在政府应急中心地位。
搭建多级联动的网络救援体系。在网络医院本部(急诊科、住院部)、网络技术帮带医院、救护车覆盖急救终端,打造可实时向监控中心传输数据的车载远程急救平台,实现语音、视频、生命体征监护等设备的数据传输,通过无线网络,实时连接救护车和指挥中心,派发工单与命令。增加居民健康档案和急救指南系统,医务人员即时获取病人健康档案并推送到各终端与车载系统。建立急救指导规范指南,为随车医务人员提供规范化操作参考。
解决医疗急救行业三大基础建设难题。一是通过EDGE/GPRS网络解决了复杂地理环境下(乡镇、村屯路段)系统平台的数据网络交互及信息共享的问题;二是通过无线/光纤网络实现了医患信息共享,使农村地区能够使用到城市较为成熟的医疗资源;三是融合了人口健康信息平台,通过光纤网络同时承载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新农合等多种医疗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应用,实现“N网合一”,优化信息化网络结构,降低网络使用成本。
提供急救远程指导信息化解决方案。当网络协作医院救护车到达现场后,单兵摄像系统可将现场伤亡和救治情况实时传回指挥中心,专家领导可远程迅速对突发事件做出决策。救护车上的车载智能终端,可应用病人的居民健康密码,随时调阅市中心平台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中病人的相关信息,了解被抢救者的疾病史;还可调阅急救指南信息,查询各种疾病的诊疗急救常规注意事项,帮助现场医生处置病人和有效提高整体急救水平及急救效率;车载终端还可连接生命监护仪,实时采集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并传送到指挥中心以及相关的医院终端,辅助送达医院的急诊医生进行远程诊断。
3)、统筹全市急救资源,为科研提供依据。
医疗急救医疗应急指挥平台所需要投入的设备、网络、系统开发等费用不菲,是需要各联网机构支持的,市级公立医院作为海南省最具急救实力的核心医疗机构,有条件牵头整个城市急救资源的统筹协调,在“医疗急救信息化”方面开展与其他各级医院合作,将该工程成果推广至其他医院,形成覆盖全行业的急救医疗信息网络,这无疑是一个医疗协作体平台建设的尝试,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带作用,通过医疗急救医疗应急指挥平台产生的全市数据,为科研提供了数据保障。所以,启动医疗急救医疗应急指挥平台建设,除了经济效益外,更重要的是带来的社会效益和品牌价值。
(三) 推进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急救平台需求迫切。
在院前急救的信息化应用方面,我们将其分为急救资源管理、指挥调度和院前院内衔接三个部分。很显然,第三部分对患者的意义更为重大,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的工作做得不是很理想。是没有需求吗?显然不是,无论是医院、急救中心还是患者,都有对院前和院内充分信息沟通的强烈需求。我们确实需要在救护车抵达医院之前了解患者的一些情况,以便能提前做准备。对急救中心同样如此,信息沟通不仅仅局限在医院是否有床位,如有需要,医院的专家甚至可以直接对救护车上的医生进行施救指导。需求是肯定存在的,这是各方的共识。
2)、各方条件基本成熟。
急救医疗应急指挥平台信息化建设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不仅仅是院前急救系统,还应该涵盖指挥系统和院内系统。过往的尝试基本局限于个别医疗机构和急救中心,以及急救中心内部之间,而且,应用的内容对医疗业务的帮助也较有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医疗急救医疗应急指挥平台进行统一协调急救资源,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这个平台的建设已经出具能力。
通过在救护车上安装能够实现无线移动监护、信息传输、病情评估、医患互动等功能的相关设备,能实现现场急救人员、随车救护人员、医院急诊室,特别是院内各相关科室的医生共同参与急救过程,实时监控患者病情,针对急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时指导。
海南省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随着HIS、EMR、LIS、PACS、ICU、手麻、血液等一系列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推进和稳定运行,海南省在信息化的基础平台、网络环境、数据资源建设等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为推动急救医疗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