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邦医院区域协同医疗信息网络建设方案

获得积分
资料库会员登录
搜索: [高级搜索]
下载首页 | 资源分类 | 下载排行
您的位置: 首页 > 区域卫生信息化 > 医疗集团信息化及院内集成
 
分类导航
下载排行
最新资源
X邦医院区域协同医疗信息网络建设方案
资源大小:1.08 MB 资源类型:文档
下载积分: 10
更多
-->
下载统计:总下载:0,本月下载:0,本周下载:0,今日下载:0
发表评论 错误报告 加入收藏夹
资源介绍
目录

1.        项目背景        3
2.        建设目标        3
3.        需求概述        4
3.1.        医疗数据中心        4
3.2.        信息交换需求        4
3.3.        患者标识交叉索引        5
3.4.        病历共享需求        5
3.5.        双向转诊管理        6
3.6.        预约检查管理        8
3.7.        代理检验管理        10
3.8.        系统安全需求        11
4.        建设方案        13
4.1.        信息系统模型        14
4.2.        网络结构        15
4.3.        业务平台        16
4.3.1.        患者标识交叉索引系统        16
4.3.2.        医疗文档共享(XDS)服务系统        21
4.3.3.        转诊转检服务系统        24
4.3.4.        医疗应用集成平台        29
5.        技术与标准        32
5.1.        应用集成平台        32
5.2.        IHE国际标准支持        34
5.3.        HL7 CDA        35
5.4.        RIA技术        36
6.        实施规划        38
6.1.        第一阶段 信息中心建设        38
6.2.        第二阶段 中心医院应用接入        38
6.3.        第三阶段 下级医院应用接入        38
6.4.        第四阶段 系统试运行和工程验收        38
6.5.        实施说明        38
7.        一期工程投资预算        39



1.        项目背景
区域协同医疗是当前医疗信息化的重点内容,通过不同规模、不同地域的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上的协同,充分利用大型医院的丰富资源和先进技术,同时发挥中小型医院贴近患者服务便捷的优势,为区域内的患者提供最优服务,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为医疗改革带来新的转机。
XXXX医院
医院简介

医院间的协作很大程度依赖病历和检查检验报告的信息共享。一附院的HIS和临床信息系统正在按计划改造和建设,PACS系统也在平稳运行,各协作医院也大都拥有自己的HIS和医技系统,有条件通过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共享,摆脱目前依靠传统纸质病历资料不全、交流不便的局面。
为了充分发挥协同医疗的作用,尽快建立协同医疗信息网络,达到医院间信息交流的畅通,已经成为深化开展协同医疗的首要任务。
【协同医疗现状综述】
2.        建设目标
区域协同医疗信息网络的建设就是要为协同医疗提供通畅的信息交流环境,提高协同医疗的工作效率并拓展业务范围,为此要达到如下目标:
1.        建成可方便连接各协作医疗机构现有信息系统的信息交换平台,实现患者诊疗记录和检查检验报告的共享。
2.        建成安全高效的医疗信息中心,为协同医疗应用提供可靠的信息存储、资料查询、资料传送服务。
3.        建成规范高效的协同医疗业务操作平台,实现医务人员对转诊、转检、病历共享等协同业务的便捷操作。
4.        建成实用可靠的授权管理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兼顾共享医疗资料访问的安全性和方便性。
3.        需求概述
3.1.        医疗数据中心
信息系统运行离不开可靠的数据中心,协同医疗数据中心负责存储区域协同医疗过程产生和使用的共享病历、医学影像、检查检验报告、协同医疗流程管理表单等多种信息,并为区域医疗各项应用提供检索调阅服务。
医疗数据中心主要由以下数据库组成:
患者索引库——存储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的标识信息及交叉索引,每位患者在数据中心拥有唯一主标识。
共享病历库——以标准化结构存储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的共享病历,保证在各医疗机构能够方便地调阅。
医学影像库——以标准化结构存储患者数字化影像资料。
协作业务库——存储协同医疗业务流程表单及相关协作资源、认证授权信息。
3.2.        信息交换需求
协同医疗信息网需要和不同医疗机构的多种异构系统连接,完成信息交换和业务流程的协同。
系统间的信息和流程集成需求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患者标识索引的注册:进入协同医疗过程的患者首先需要在协同医疗交叉索引库注册,在协同医疗业务中需要和外院交流时才能准确定位患者。
2)患者病历的共享:医院业务系统接受协同医疗系统的请求,提供指定患者在本院的病历资料,存储到协同医疗数据中心,供协同过程调用。
3)协作项目导入:医技协作单所请求的项目可以再接收时导入本院系统,减少重复录入,避免错误。
4)代检报告反馈:协同医疗系统的报告反馈模块需要从医院医技系统获取检验检查报告,附加到协作单反馈给申请机构。
鉴于不同医疗机构间系统的异构性,应采用应用集成平台技术实现信息交换任务,提供多种通用适配器和行业化方案,降低接口难度,减少互连系统的耦合度,从而提高互连系统的整体可靠性。
3.3.        患者标识交叉索引
不同医疗机构采用不同的标识码标识同一个患者,当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间转诊需要交换转诊或协作信息进而共享医疗文档时,首先要求能够准确识别患者的身份,这就需要一个交叉索引系统,把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的标识码通过索引联系起来,在需要访问某个系统时可以提供患者在该系统的识别码。

图1.        患者标识交叉索引应用场景
3.4.        病历共享需求
病历共享是协同医疗信息网的核心需求,病历共享服务需要实现从共享文档生成、目录注册、目录检索、文档提供的完整功能,涉及的文档包括病历摘要、住院医嘱、检查报告、检验报告等。
1)共享病历生成需求:病历共享并不是直接使用医院业务系统的数据,而是由医院业务系统提供原始资料经过加工生成标准化格式的共享文档,存储在协同医疗数据中心,供协同医疗业务使用。
2)共享病历目录管理需求:共享文档目录存储所有共享文档的元信息及文档存储位置信息,为协同医疗客户提供快速检索服务。
3)共享文档提供需求:共享文档的调阅需要有适当的授权,提供服务需要验证文档的有效性,保证提供的文档是真实有效的。
3.5.        双向转诊管理
双向转诊是指社区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后,若该患者的病情达到社区向上级转诊的指征要求,通过双向转诊平台为患者安排转诊到上级医院就诊。上级医院对转诊患者进行安排并接诊,当社区居民在上级医院治疗完成,通知社区社区治疗结束,需要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则由上级医院填写转回单转回社区。社区首诊的医师需要跟踪整个诊疗过程。

图2.        双向转诊流程
双向转诊的需求包括申请、审核、通知、接收、转回等几个部分。
1)转诊申请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服务人员,在接诊社区患者之后,经过本医疗机构的诊断治疗,如果患者达到双向转诊指征,诊疗服务人员可以通过区域协同医疗双向转诊平台添加转诊申请单,并填写相关转诊信息和病情摘要,选择相应的转诊申请接收机构,保存并发送转诊申请单。
双向转诊平台应和医疗机构的现有系统接口,自动获取患者基本资料和本次就诊病情摘要,方便医生工作,提高信息准确性。有条件的话,可以在本地临床信息系统中集成双向转诊模块,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2)转诊审核
转诊审核是一项可选要求,医疗机构可以规定转诊单在发出之前是否需要本机构指定人员的审批。审核的主要事项是针对转诊是否符合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转诊指征,已真正达到随需转诊,实现不误诊疗,又能节约医疗资源的目的。
3)转诊安排与回复
审核通过的转诊申请单发送到相应的接诊机构,接诊机构负责双向转诊协调的部门要及时处理发送给本机构的转诊申请,根据本机构的医疗资源情况决定是否同意接诊。若同意接诊,为该转诊申请安排接收预约(计划时间、医生、科室),安排后批复给转诊申请机构。
4)转诊通知
在申请机构发出的转诊申请得到转诊接收的确认之后,转诊申请机构可以查看转诊安排回复,并打印转诊通知、转诊单,通知就诊患者按照转诊申请安排前去相应接收机构就诊。
5)转诊接收
就诊患者按照转诊接收安排在指定时间前去相应的接收机构,接诊人员处理转诊单,患者进入接诊医院就诊流程。
接诊处理除了在转诊单上记录接诊业务完成信息,还要为本院准备好该患者的索引信息,一方面要在本院患者主索引中添加或更新该患者索引,还要将本院的患者索引注册到区域PIX系统,保障患者协同医疗任务的顺利实现。
6)转诊转回
经过接诊机构诊疗,患者达到出院或转回社区诊疗或康复的指征,经本人同意后,可转回社区医院继续诊疗或康复。此时,应由接诊机构责任医师开具转回通知单,通知社区。转回单要填写在本院就诊的医疗摘要,或以共享文档形式提供,并填写转回诊疗的医嘱。
根据医院制度,在下转通知单发出前,可能需要具有审核权限的医师审核转回申请单,重点审核转诊是否符合下转指征。
7)转诊结案
双向转诊患者转回社区后,本次转诊过程结束,社区责任医师应予以转诊结案,根据具体情况将患者纳入社区医疗康复管理,或居家康复。
3.6.        预约检查管理
基层医疗机构是患者就诊最便捷的选择,但是由于医疗设备的简陋,往往无法完成一些必要的检查,患者无法得到确诊和有效的治疗,甚至延误病情。区域内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开放一些检查资源,患者在社区就诊时可以获得大医院资源的支持,节省就医时间,并可以有效分流大医院的门诊病人。

图3.        预约检查流程
预约检查业务主要包括预约检查申请、申请接收、申请执行、检查报告反馈几项需求。
1)预约检查申请
申请人根据区域检查资源空余情况发起预约检查申请,接受预约检查申请的医疗机构在协同医疗信息中心登记其开放的检查资源,协同医疗平台要负责资源使用情况的实时更新。申请人在检索到欲申请的指定日期的检查资源后,选择该资源时协同医疗平台要对资源(即指定日期的一次检查安排)进行锁定,申请人填写申请单要求的病人资料和病情摘要信息后,保存病发送申请单,预约检查申请成功。申请单发送后,申请人可在预约日前12个小时撤销申请,协同医疗平台应负责撤销对占用资源的锁定,释放的资源可供他人使用。
协同医疗平台应提供与医疗机构临床信息系统的接口,从临床信息系统获取病人基本资料和病情资料,自动填写到申请单,也可以由申请人将患者本次就诊的病历发布为共享文档,附加到申请单上。
如果条件许可,预约检查申请功能可以嵌入临床信息系统,医生用开具本院检查单类似的方式完成外院预约检查申请单。
预约检查申请是在提供预约检查的医院预留的资源中选择资源,不需要对方审核,申请单发送的同时,可以为患者出具预约检查通知单,便于患者在预约时间到达接收单位,通知单应带有明确识别申请资源的信息,保证申请的资源不会被非法占用。
2)申请接收
预约检查通知单是接收机构识别预约申请的重要凭证,接收机构验证通知单标识的资源信息和患者身份,正确无误后确认接收,将患者登记到本院检查系统。
通过协同医疗平台传送到接收机构的预约检查申请单带有患者基本资料和病情资料,接收过程应将有用的资料导入本地病人索引和检查系统,还要在PIX中注册本地病人标识,保障后续协同任务的执行。如有可能,检查项目信息也应通过接口导入本地系统。
3)申请执行
申请执行在接收机构系统中完成,不属于协同医疗流程。
4)检查报告反馈
接收机构在本院检查系统中完成检查报告后,应填写预约检查反馈报告将检查报告回复给申请机构,反馈报告可以是报告的文本化填写,也可以通过共享文档附件提供。
3.7.        代理检验管理
代理检验是目前医疗机构间协作较多的一项业务,不光发生在基层医疗机构和上级医院间,还体现为特殊检验资源的医院间协作。由于检验技术和检验设备发展迅速,大医院的实验室也很难在各方面都领先,逐渐形成自己的专长和优势学科。为了能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医院间的检验协作显得很有价值。对于卫生主管部门,协调和利用区域内的先进检验设备为全区患者服务,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产生更大的效益。
代理检验服务需要从检验资源发布、检验申请、申请接收到检验报告的及时反馈整个流程为医院间的检验协作提供全面支持。
检验资源与检查不同,容纳的待检标本数量基本不受限制,因此代理检验流程比预约检查有较大简化。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按字母检索

下载须知:
大部份资源无需注册即可下载
需要积分的资源要在会员中心注册会员并用 积分体系中提示的方法赚取积分才能下载。

免责声明:
所有资源只能用于参考学习,不能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否则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