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卫生服务二级网
改变卫生服务模式,满足小康社会之需求
深圳市卫生局
在卫生部、广东省卫生厅的指导下,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乘国务院十部委出台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之东风,引导居民的健康需求,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改革创新,经过九年的努力,现已经建立起全市性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和双向二级卫生服务网框架,走出了一条适合小康社会卫生服务的新路子。
一、发展概况
深圳市是一座快速发展中的新型城市,现下设六个行政区,45个街道(镇),到2003年底,全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1家、社区医院22家,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遍及全市各社区,服务覆盖人口451.9万,以街道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100%。
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六十五家医疗机构为依托,直接面向社区,固定服务人口,将妇幼保健、计划免疫、慢病管理、计生技术服务、老年保健及健康教育等服务落实到了居民生活或工作的社区,为居民提供“六位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为369.6万居民及46.2万家庭户建立了健康档案;2003年当年提供了741.54万人次的门急诊服务;为7.3万老年人提供系统的健康管理,1.6万慢性病(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提供社区综合防治;为15.9万3岁以下儿童就近提供了计划免疫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为2.2万位产妇提供了产前、产后保健服务,产后家庭访视5.4万人次;健康教育深入到社区、工厂、学校,走进居民家庭,重点人群及病人健康教育基本得到落实;为残疾人士、精神病患者提供康复服务和登记建档管理5000余人;“医育联手、二网合一”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程进展顺利;以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干预为主线的综合服务落实到每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抗SARS战役中,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是筑就社区综合防治的铜墙铁壁,在特殊时期发挥了不可缺失的战斗力。
服务模式上实现了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从以医院为基地向以社区为范畴的转变,从“坐堂行医”到主动上门服务、连续跟踪与随访服务对象转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天工作时间平均达到986.65分钟,其中除医疗服务之外的其他五大任务的服务时间占41.2%,社区卫生服务六大任务全面开展。
深圳市居民不同情况下就诊时首先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占42.47%(自感病轻时)和11.46%(自感病重时),社区卫生服务服务深受深圳居民的欢迎和信赖,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门诊服务约占全市的25%,而且就诊平均每次费用仅36元,不到大型医院的50%(不计去大型医院必需的交通费用和额外的时间与人力消耗),充分说明社区卫生服务不但起到了合理地分流了病人,实现了“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目标,促进了卫生机构的功能分化,而且所提供的服务经济的、方便的和可及的,对有效控制卫生总费用的过快增长起到重要的作用。深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3年的业务总收入为3.14亿元,同期总支出为3.13亿元,总体上实现了收支平衡和良性发展,深圳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建立,卫生服务体系双向二级网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
二、主要做法
(一) 明确规划定位
我们根据深圳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健康需求多元化的实际情况,始终将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规划与建设全市卫生服务体系。1996年,我们确定了按照社区人口数量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的规划原则:根据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在没有医疗机构的社区就按照每6000-10000人,在有医疗机构的社区按照每1-2万人的标准(该标准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划分社区,每个社区包括一个或若干个居委会/村,每个社区设立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制订了《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规划》,该规划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审批必须严格遵照的标准,实践证明是科学的、严谨的,充分保证了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也兼顾卫生服务的效率,将包括各部门医疗机构、企业内部医疗机构和私营医疗机构等全部纳入规划,体现了分工合理,引入竞争,资源优化,有效地防止了卫生资源重复或不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规划》将设置数量和责任单位明文化,保证了规划的可操作性,从根本上消除了人为的随意性,成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有序发展的法律保障,保证了合理配置资源的正确发展方向和提供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的组织保障。
2004年市政府在《关于全面加强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社区医院(即镇、街道医院)为骨干,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学校、工矿企业医务室、民营医疗点为补充。这一《意见》不但确认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原则,而且扩展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
|
|